疫情之前,一個人旅行可以說走就走,瀟灑自在;疫情之後,全世界產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各國的政經社會狀況也變得很不一樣,旅行變得複雜,甚至有些不便,但與其擔心下一波疫情襲來,躊躇不前,或許我們應該更加快腳步擁抱這個世界這正是這兩年半的疫情教我們的一課。 在混沌不明的情況下過了兩年半,疫情終於出現明朗的跡象,我衷心渴望可以一個人出去走走。在蒐集行前資料的過程中,我也不難發現,儘管許多國家已經比台灣早開放,努力讓生活恢復正常,但希望能回到疫情前的旅遊盛況,還需要一段時間。
行前的準備
為了把即將要來的獨自旅行風險降到最低,我選擇直接跟航空公司買票,而非像過去一樣透過線上旅行社(簡稱OTA, Online Travel Agent),用拼票的方式找到最實惠的價格。因為現在航班動輒大亂、取消,若直接向航空公司申訴亂象或爭取權益,效果絕對會比OTA好。我甚至多付一點錢,以買得「可以更換飛行日期 而不必承受鉅額罰款」的機票。這兩年過下來最大的感觸,便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因此旅行時在各方面保持彈性且願意付出高一些的成本,比較有餘裕面對風險,昔日仰賴廉航的思維必須暫時擺一邊。至於旅遊平安險,自然是有什麼選項就勾什麼選項,買,全買了!

地點的選擇
旅遊地點的選擇,台灣人最愛的日韓, 目前想入境目前還是有些許門檻,我會選擇「等一切完全恢復正常」以後再考慮,以免光在申請簽證時就被掃足了興。已經早早撤除入境防疫規定的歐美自然是首選,可以不必準備勞民傷財的防疫證件,以及跟牲口一樣被隔離,說什麼都要去。 現在去歐美的好處就是,當地旅遊人口的比例構成,還是歐美遠高於亞洲,所以不必跟「自己人」在那邊擠來擠去,對於渴望遠離熟悉人事物,喜歡自己一個人旅行的人來說,應該異國情懷超濃厚,不會走沒兩步就聽到鄉音。

其實不只歐美,而這誘因也適用於任何其他國門大開的地方,亞洲的泰國、印尼、尼泊爾、印度,往南一點的紐澳,都已經敞開胸懷歡迎大家去振興當地經濟。所以,如果你已經有什麼想去很久的地方,只要能跟公司告假且機票負擔得起 (早點上網爬機票價格為上),快去了不要懷疑。如果說我們真從疫情中學到什麼重要的一課,除了沒事不要亂吃野生蝙蝠以外,此外不就是,想去什麼地方就趁早去嗎?
內容與方式的轉化
連帶著,我也開始重新思考「一個人旅行」的本質。連台灣的島內旅遊都講求精緻化、在地化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從原本的一片荒蕪走向世界,是不是也可以重新省視一下旅行的方式? 也許,你厭倦了疫情中所處的各種情緒 隔離孤島,想趁這次旅行擁抱世界的人群?那麼,故意選背包客棧的多人房住, 或在交誼廳和Lobby流連,趁機和其他旅人多聊聊天。 也許,疫情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讓你渴望用旅行中高劑量的五彩繽紛,填補過去兩年半的蒼白?那麼,挑戰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吧。獨自去厲害的 酒吧喝一杯,順著你不熟悉的異國熱門音樂熱舞一番;到當地的喜劇俱樂部看場表演,聽不懂內容也沒關係;去超市買一個看起來陌生的食材,回Airbnb煮成一道 菜。也許你會挖掘出屬於自己新的面向。 也許,疫情前那樣的走馬看花已經不夠,你希望自己有所精進,更專注在某個領域技藝上。那麼可以選一個地方Long Stay,拜師學藝,可以是烹飪,或某種樂器、捏陶、舞蹈、打坐、調酒、拳擊,可能回國以後完全用不到,但這項新技藝會開啟你新的感知,在某個奇異的時刻派上用場。旅行其實是在累積你舒適圈以外的文化資本,東處拾來的,有天終會在西處派上用場。最終,我決定選擇西班牙的朝聖之路, 獨自走上一個月。說到底,這個決定和疫情沒有太大關係,只是把醞釀在心裡許久、卻又被疫情耽擱的一個願望,一口氣趁機讓它實現。你也有這樣的旅行清單嗎?你有很多想在旅行中體驗的事嗎?現在是計畫旅行最好的時候,當世界上多數人還剛脫下口罩(或甚至還戴著口罩), 大夢初醒地尚未找到自己在世界地圖上的定位時,正是你跨出第一步的最好時機。 PROFILE Christine Lee 自由撰稿者,喜歡狗、寫字跟旅行,臉書粉絲頁《漂鳥旅行誌》版主,著有《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想入非非:一個人的東非130天大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