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一幅畫 一個當代南島故事

▲宜德斯‧盧信於工作室前。

烏來山區的泰雅聚落,為南島語系分布的北界,泰雅/太魯閣族藝術家宜德思.盧信就在這裡成長、生活與創作。油畫是她說故事的媒材,她擅長將原住民族的圖騰和織紋轉化到畫布上,但不只是重現符號造型,而是像古老的口述故事傳統般,在既有的素材上,增添個人經驗、情思和風格,一幅畫就是一個當代南島的故事。

TEXT_葉貓貓 PHOTO_ 宜德思.盧信、蔡勝義 THANKS_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宜德思.慮信

▲宜德思.盧信《Ahu Mata OteVaikava》.50x40x5cm.油彩、畫 布.2014。

2012年,宜德思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駐館創作時,看見紐西蘭毛利藝術家George Nuku從頭到腳紋著毛利圖騰刺青,以身體踐履古老文化,讓同為紋面民族的她印象深刻。George Nuku更告訴她:「臺灣是太平洋南島語族的母島,來臺灣是回家。」即使宜德思知道南島語族的「出臺灣說」,卻是第一次從其他族群口中聽見,「我很好奇,他所謂的太平洋南島語族,我們的親戚或兄弟姊妹,又是怎麼生活、講什麼樣的話?」
受到George Nuku的啟發,宜德思於隔年展開「跳島計畫」,她以南島語族的分布作為線索,走訪臺灣島、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蘭嶼等地,將互為參照又各具光芒、如浩瀚星空般的眾島群像,化為創作題材,以畫筆記下對南島文化的觀察與思考。

 

▲宜德思. 盧信《雲端上的Rongorongo》.150x100x5cm.油彩、畫布.2019。

神祕符號—RongoRongo
宜德思的作品《復活節島-RongoRongo》,為跳島計畫中具代表性的作品,探索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的語言文化。復活節島由18 世紀西方探險家發現命名,當地原住民則以母語稱作「拉帕努伊」(Rapa Nui)。
拉帕努伊島最為人知的,便是高矗的摩艾(Moai)石像,除此之外,摩艾巨像附近還
出現一套特殊的符號系統「RongoRongo」,刻於各式各樣的木板上。宜德思拜訪拉帕努伊島上的博物館時,便被館藏的RongoRongo 木板吸引,每個圖案如象形文字,用來表達人物、動植物等,例如海鳥和甘藷的圖形,也有描繪「鳥人」的神祕圖案。然而每個符號的真正涵義、排列成行又該如何解讀文意,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就目前所知,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口說方式傳承,或透過藝術表現與物質形式來傳播,並無文字傳統,至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才開始出現以羅馬字書寫族語的紀錄,而RongoRongo可能是拉帕努伊人的古文字,因此在南島語族中顯得獨特且充滿神祕色彩。
深受吸引的宜德思,多次前往拉帕努伊島的博物館,將木板上的RongoRongo謄寫手繪下來,並在探索的過程發現,表示「神」的符號與排灣族木刻中常見的人像圖騰極為相似,兩地航程遙遠、語言隔閡,卻在一個古老符號裡找到親切的回應。

 

▲宜德思於夏威夷女性建造的工作屋前合影。

從種植開始 把文化活回來
跳島計畫過程中,宜德思也看見南島語族共有的泛神信仰,原住民族相信山、海、土地和植物之中皆有神靈,因此尊敬自然,並反映在生活方式上,例如:夏威夷信仰中就有名為「LONO」的農事之神,掌管種植、收穫與和平。如今夏威夷群島成了觀光勝地,面臨傳統文化流失的難題,當人們想起夏威夷時,可能會聯想到草裙舞、度假天堂和美國文化,而非島上傳統農食芋頭的滋味。
駐留夏威夷期間,宜德思認識了夏威夷大學西歐胡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West Oahu)的教授Manulani Meyer,並得知當地為了復振文化,在該所大學校區裡規劃一塊土地,用來栽種傳統農作物及原生種植物,試圖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當地族人更告訴她:「我們不再農耕漁獵,我們的食物都在美國運來的貨櫃裡,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母語都流失了,所以我們要開始種植,從種植開始把我們的文化活回來。」
除此之外,西歐胡校區特別興建一座夏威夷傳統房屋,宜德思也受邀參與入屋儀式,人們進入房屋之前,須先以夏威夷族語進行吟唱,雙方一來一往唱和,過程謙卑問候、以禮相迎,並且謳歌土地與房子,「他們用母語吟唱的方式去溝通,是一件很美的事。」在優美和暢的答吟之間,同樣展現了人對自然的敬意。

 

▲宜德思.盧信《Tatara》.80x135x5cm.油彩、畫布.2018。

 

Profile
宜德思.盧信  Idas Losin
泰雅族/太魯閣藝術家,從2013年開始,宜德思陸續展開在南島語族群島創作、學習文化的跳島創作計畫,從臺灣島出發,至今走訪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蘭嶼等地區。

 

(本文轉載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曙光季刊》VOL. 10

ciaotw-admin
ciaotw-admin